(文/熊恒)
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院将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今天下午,文新学院召开“非遗进校园”系列工作筹备会,文新学院院长谭平、分党委副书记杜娟、学工办王佳政等出席了会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强调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时代新青年的了解,关注和保护。系列活动为同学们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非遗世界。同学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当代青年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平台。
我院将举行系列活动,组织文新学子走美丽崇州,切身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等手工艺品,以此增强同学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同学们认识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激励成大学子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做新时代社会历史传承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