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师德师风举报    |     科普基地                                                                                                   学院官方微博     |        院分团委微博

 

本科专业·学制4年·校本部


1.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宽广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能投身基层文化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综合信息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于1978年,著名的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白敦仁教授、杜诗研究大家钟树梁教授、文艺学研究领域专家谢宇衡教授、现代秘书学开创者之一常崇宜教授、美学和生态文艺领域专家曾永成教授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形成了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优良传统。

本专业软科排名等级为B+,全国排名134位。本专业文脉深厚,在学术领域有较大影响。近五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一般项目(含西部项目)5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本专业建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天府文化学院”、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9年汉语言文学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1年被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有省级一流课程《国学经典导论》。

二、师资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2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具有教授职称6人,双师型教师4人。其中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高层次人才1名,师资结构合理,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格局。本专业高度重视本科教学,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到100%。

三、学生培养

本专业一志愿报考率高,2022年第一志愿录取率90%,2023年第一志愿录取率93%,2024年第一志愿录取率89%。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央企业、世界500强、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等高质量就业平均占比62.16%;公务员考试录取率为14.16%,硕士生考试录取率为13.39%。

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培养目标2: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3:能说会写,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目标4:具有一定的中文写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主干课程:写作学、文学概论、应用写作、写作实践、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从事文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攻读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2.网络与新媒体(校级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新闻与传播理论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掌握新闻采写编播评、网络传播技术、新媒体艺术和全媒体生产运营等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综合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始办于2017年,是在国家政策与行业转型推动下,应数字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与行业缺口之需,以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升级为出发点新开设的新闻传播大类特色专业。本专业在软科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78位,评级为B+级。专业是与中国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的依托专业,是校级一流专业,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区县主流媒体和融媒体中心有长期持续合作,建有专业实习基地12家。建有省级科普基地“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基地、融媒体虚拟仿真实验室,并在学院建设框架下共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实验室。

近三年,本专业立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5项,立项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项,获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有包括纪录片创作等在内的校级一流课程五门,有校级教学名师一人。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成都市哲社优秀成果奖多项。

二、师资条件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占比31%,副教授4人,占比25%,双师型教师5人,占比31%,博士14人,占比88%。本专业高度重视本科教学,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到100%。

三、学生培养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1.3%,其中高质量就业在30%以上,有超过70%的学生在成都本地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以报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代表的机构媒体,以广告公司、新媒体公司为代表市场化媒体。毕业生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建设,以选调生、公务员身份投入社会建设。学生考研录取率为11%,被包括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在内的海内外名校录取。

近三年,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52项。其中,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国赛一等奖。

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1:适应现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需要,具备与网络与新媒体工作相适应的系统视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2:适应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格局,具备与网络与新媒体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一定的网络与新媒体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

培养目标4: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网络与新媒体内容生产、数据新闻可视化、用户研究与新媒体运营。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新媒体业务岗从事内容生产、媒介运营及管理工作;在机构媒体、文化传播工公司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内容生产、新媒体运营等工作;继续攻读新闻传播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3.广播电视学(校级一流 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熟悉我国新闻政策法规,有一定新媒体内容生产及运营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综合信息

广播电视学专业始办于1994年,时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四川省第二个开办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专业在软科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66位,评级为B级。专业是与中国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的依托专业,是校级一流专业和校级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专业,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区县主流媒体和融媒体中心有长期持续合作,建有专业实习基地12家,建有融媒体虚拟仿真实验室,并在学院建设框架下共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实验室。

本专业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项,有包括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等在内的校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5门,主编教材《广播电视学教程》获2019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教材类1等奖。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成都市哲社优秀成果奖多项。

二、师资条件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占比22%,副教授3人,占比33%,双师型教师5人,占比56%,博士7人,占比78%。本专业高度重视本科教学,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到100%。

三、学生培养

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2.5%,其中高质量就业在30%以上,有超过60%的学生在成都本地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以报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代表的机构媒体,以广告公司、新媒体公司为代表市场化媒体。毕业生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建设,以选调生、公务员身份投入社会建设。学生考研录取率为9.8%,被包括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利兹大学等在内的海内外名校录取。

近三年,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78项。其中,获得第九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十四届蓝桥杯视觉艺术设计赛国赛二等奖。

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1: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需要,具备与广播电视工作相适应的系统视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2:适应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格局,具备与广播电视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一定的广播电视媒体经营管理能力。

培养目标4: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摄像、视听语言、电视画面及非线性编辑、广播电视评论、视听节目创意与策划、纪录片创作、用户研究与新媒体运营。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在以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为代表的机构媒体、文化传播公司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节目主持、新媒体内容生产及运营等工作;继续攻读新闻传播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级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综合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2007年开始招生,是校级一流专业。本专业依托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化都市背景,构建了开放、创新、协作的教育平台,打造了涵盖汉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汉语言文化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双语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多个对外汉语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研究,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为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

二、师资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2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占比19%,双师型教师5人,占比24%,博士17人,占比81%。专业聘请行业专家、国际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实行“学术+实践”双导师制。

近五年,本专业立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相关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名教师具有海外孔子学院任教或国际学术交流经历,实践经验丰富。

三、学生培养

近三年第一志愿报考率稳定在80%以上,2023年录取分数线超省控一本线10分。学生考研录取率为22%,被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伦敦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

专业每年选派10名左右的学生赴语合中心项目,累计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50余人次。与校内东盟学院国际部共建实习基地,提供“语言教学+文化体验”一体化实践。强化“汉语教学能力”与“外语应用能力”,学生外语水平考试(如四六级)通过率超95%。

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面向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传播需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中华文化,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家国情怀,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方法,能在各类学校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在国内外相关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相关文秘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1:培养能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教育、文化交流等领域中,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2:能运用汉语进行基础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具备初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

培养目标3: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通过实际的跨文化交流经验,促进国际理解,为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贡献。

培养目标4:培养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参与学术项目和研究活动,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鼓励创新思维,能够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在海外孔子学院、国际学校、语言培训机构等担任教师或教学主管。在涉外企业、政府外事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文化交流、推广或国际传播等工作。攻读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等方向的硕士学位。



硕士专业·学制3年·校本部



新闻与传播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根据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紧密结合媒体发展新动态,培养熟悉本土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现代传播理念、现代传播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政府部门、各类媒体、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机构的专业人才需求。

学位点着力发展“城市传播”和“全媒体产品生产+创新创业”两个特色方向,以理论与实践相协同、研究与育人相协同、传承与创新相协同,培养熟悉地方文化、能讲好成都故事和中国故事的宣传人才;通过项目制方式参赛实战,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内化与体系完善,提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与传播渠道整合创新能力。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包括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五个二级学科。满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宣传文化系统、各类文化传播单位、各级学校语文教育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并为继续攻读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学位点以“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吴老师:028-84616077(本科) 王老师:028-84616408(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