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师德师风举报    |     科普基地                                                                                                   学院官方微博     |        院分团委微博

 
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7-07-07
  查看:
  来源:

深化改革开放 聚力创新发展 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4月25日)

范锐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

  一、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成都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勇担历史使命,抢抓战略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顺利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专注转型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和服务业提升行动,培育形成6个千亿产业集群,产业支撑能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17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5%。

  这五年,我们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三证合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系统推进,成都科学城创新引擎作用初显,“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菁蓉汇”“创交会”品牌彰显,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五年来,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06万户,新增科技型企业5.3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4%。

  这五年,我们融入国家战略、携手合作共赢,双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实施“蓉欧+”战略,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高水平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双流国际机场加快扩能改造。获批自贸试验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承办《财富》全球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国际(地区)航线达到96条。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达到278家,驻蓉外国领事机构达到16个。

  这五年,我们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城建攻坚,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核心区承载功能加快构建。以北改工程为龙头,中心城区加快有机更新,“小街区规制”逐步推行。全面代管简阳市,双流、郫县撤县设区。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运营里程达到108公里。成都博物馆等一批城市功能设施投入使用,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这五年,我们秉持为民情怀、推动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市级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6%、11%。累计新增城乡就业166.5万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新型医联体实现基层全覆盖。文化惠民取得新成效,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标准推进简阳脱贫攻坚,积极对口支援甘孜州、阿坝州19个藏区县,圆满完成“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援建雅安任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这五年,我们发展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市,城市现代治理迈出新步伐。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有效加强。支持政协依照章程履职,积极开展协商议政、民主监督,政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政府、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建设全面推进,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荣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扎实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这五年,我们履行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发生明显变化。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区(市)县、乡镇、村(社区)集中换届圆满完成。构建了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完善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四风”整治不断深化,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探索开展党委巡察,旗帜鲜明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政治生态发生明显变化。

  五年来成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指引、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成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各族人民、党员干部、驻蓉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成都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向全市老领导、老同志和所有为成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核心凝聚力量,唯有忠诚坚定,才能把准航向,我们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站位决定格局,唯有站高谋远,才能赢得主动,我们必须善于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谋划推动成都各项工作;创新引领发展,唯有勇于变革,才能走在前列,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法治维护公平,唯有依法治市,才能善治善为,我们必须着力构建法治良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创造历史,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治党务必从严,唯有风清气正,才能永葆本色,我们必须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巩固和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坚定发展信心的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更高要求,要清醒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对照适应新常态和贯彻新理念的要求,发展不足和结构不优并存,科教资源富集、人力资源充沛、市场腹地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对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的要求,科技创新引领、金融创新服务、双向开放合作、产业分工协作、中心功能支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空间优化布局、人口资源合理分布、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环境交通综合治理、市民生活品质改善,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对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正风肃纪锤炼严实作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遵循发展规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更加注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市民的获得感;更加注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作出了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要指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着眼党和国家全局,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为成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省委对成都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提出了“成都要继续一马当先,发挥首位城市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引擎;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提高民生福祉;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持续用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重大要求,寄予了“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更高期望,为成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同类城市加速转型发展。从成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城市定位正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城市治理正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新的形势任务、新的机遇挑战,需要我们围绕大局精准定位,保持定力科学作为,努力建设宜业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都,不断开创成都发展新境界。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成都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对成都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遵循规律,稳中求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勇担历史使命,深化对标管理、推进比学赶超,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发挥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的示范作用。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基本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着力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城市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促进人与城和谐共生;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三、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

  城市能级水平体现城市价值,决定城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必须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

  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

  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全面构筑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和支撑体系,强化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

  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之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增强国际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

  增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四、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

  构建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和功能区、产业园区和特色镇四个城市层级,形成分工合理、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大都市城市体系,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进”,就是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南拓”,就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西控”,就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北改”,就是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保护好历史性、标志性建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中优”,就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着眼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优化城镇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形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东移,减轻中心城区环境压力,为城市长远发展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实施“双核联动”,推进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有机更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商务、总部办公、国际交往、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旅游等功能,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长极核。推动天府新区产城融合,突出国际化服务和创新型引领,突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国际门户功能和龙泉山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集聚优势,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为新兴增长极核。强化“多中心支撑”,坚持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有机衔接,以城市战略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构建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人口、城市、产业相互融合。强化各功能区域的整体支撑作用,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多中心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设施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的城市功能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全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建成奥体中心、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等一批国际一流的文体功能设施,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全市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建设一批人物雕塑、园艺小品等景观休闲设施,记录成都符号,传承成都记忆。加快建设公交都市,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强化城市间快速交通联系,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优化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线路,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无缝衔接的地面公交网络;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畅通城市微循环。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污水和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排污标准和环保设施利用率,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第三水源,统筹推进能源、公共安全、消防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深入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积极推动五大经济区合作发展。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为契机,促进区域设施共建、产业协作、功能统筹和环境共治,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共建自贸试验区为载体,推动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以成渝深化合作为契机,推动川东北经济区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以资源开发、旅游合作为重点,强化与攀西经济区协作;以建设成阿、成甘等飞地工业园和省内对口帮扶为载体,加强与民族地区在清洁能源利用、绿色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城市间相向发展、功能共享、设施互通、环境共建。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拓宽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

五、培育转换城市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动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更加注重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西部硅谷,让创新创造成为成都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加强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协调政策资源,对接发展战略,改革联动、协作共进,促进各类试验融合发展。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效应,促进创新要素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对接,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提升成都在全国全球产业体系分工中的竞争优势。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核工业、新材料、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等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品牌整合和平台共享,大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成都创造”领军企业,把成都科学城打造成为“西部创新第一城”。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高水平办好“创交会”“菁蓉汇”,营造好环境,建设大平台,努力让人人都有创新创业机会,处处都有创新创业活力!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谋划推进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展重大项目资金来源,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放大国有资本财政资金的集成效应,更好发挥国企在推动政府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和重大产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施政的精准性、稳定性、有效性,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重点,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化教育、医药卫生、就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社会活力,提振社会信心。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融资服务、财税政策等方面一视同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让成都成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更全面,就是推进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全面开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深入,就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务实,就是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务实开放体制,不断把双向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坚持以新开放观服务全省跨越发展,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高标准、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强与各市州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协作,注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进有利于共同发展的产业跨市域布局和梯度转移。探索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协作引进机制,全面提升合作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要素合理流动、产业错位发展,助推全省开放型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坚持以新开放观服务西部大开发,深化跨区域城市间的经贸合作,建立健全货物一体化通关、产业协作配套、科技协同创新、金融区域协作等机制,推动形成高效共赢的一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以新开放观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战略大通道促进大流通引进大项目,加快推进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港和物流中心建设。改进招商思路和方式,瞄准世界500强、美欧日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服务业500强和新经济500强等领军企业开展高端招商。加快中德、中法、中意、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鼓励引导本土企业参与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坚持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制定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形成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国际高端社区,吸引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形成具有鲜明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借鉴运用国际通行、柔性灵活的办法,建设最受大学生和求职者喜爱的城市。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在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向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全方位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战略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促进人才规模壮大、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成都工匠”。加强人口战略研究,总体把握人口变化趋势,保持合理人口结构和规模。设立“成都发展卓越人才奖”,每年评比表彰一批为成都建功立业、献智建言的功勋,让尊重优秀人才、尊重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风尚,让为成都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受到社会尊重、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互促共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制造强市。推进差异化布局。按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科学定位20个工业园区、10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方向,制定园区产业发展目录和规划建设导则,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特色园区倾斜。促进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间协同联动,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实现企业梯队发展。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内培外引、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本土企业进入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展一批成长性好、专业性强的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梯队格局。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和行业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做大做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金融后台和服务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成都创办和延伸金融服务,实施经济证券化行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梯队,培育壮大上市企业,提升国资证券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顺应产业和消费升级大势,促进商贸、文化、教育、娱乐、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美食之都、国际会展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结算、物流等2.5产业。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广“农业共营制”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农村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天府源”农业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领军企业,加快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全域旅游、特色镇和美丽新村建设为引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七、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积淀出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质。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让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

  涵养天府文化,扬城市之韵。成都,既有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又有休闲城市的慢生活;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从容,又有现代文明的前卫时尚;既有崇尚创新的基因,又有兼容并蓄的气度;既有聪慧勤巧的秉性,又有友善互助的美德。要深度发掘地域文化特质,从市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时代风尚,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让人文成都别样精彩!

  传承历史文脉,固城市之根。深度挖掘成都作为全国十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大力弘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有文化,加强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里、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加大天府文化品牌打造和营销力度,精准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城市形象推广,高水平建成成都中心、天府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持续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文化活动,打造“非遗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和“会展之都”,彰显天府文化的时代风采,让人文成都享誉世界!

  激发文化创造,立城市之品。萃取天府文化精华,融合创意创新智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集聚文创资源要素。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文创产业集聚区和文创产业带,打造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特色街区。推动文创产业跨界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业态,推进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音乐、文博、设计、动漫、影视、传媒、文学创作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实施文创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龙头文创企业、骨干文创企业、小微文创企业。培育巴蜀文化名家,推出天府精品力作,讲出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让人文成都勇立时代潮头!

  共建精神家园,铸城市之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团结奋进的共同价值追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用新发展理念凝聚城市精神,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让人文成都闪耀真理光辉!

  八、持续改善城市民生,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

  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市民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教育、医疗、体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动态增长机制,在产业和人口密集区域,增加公立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公平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推行教育发展标准化,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强化义务教育,办好其他各类教育。加快建设健康城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加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全面开展优质学校培育计划,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立医院和重点专科。支持和鼓励吸引高端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机构进入成都。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活出尊严、活出品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建设体育强市。

  全面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完善自主创业支持体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支持社会关爱援助和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让大爱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让党的关怀温暖每个家庭!

  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高位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统筹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和能力扶贫,着力缩减城乡相对贫困人口,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力推进简阳脱贫攻坚,按照“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的目标,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确保到2020年与全市同步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全力支援甘孜州、阿坝州藏区贫困县,助推贫困藏区如期脱贫奔康。

  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实施最严格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铁腕治霾。完善成都平原环境建设协作机制,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强力实施电能替代、尾气治理、扬尘管理、工业减排、露天禁烧,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科学治堵。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倡导共享绿色出行,加密轨道交通网、城市公交线网,加快街区循环成网,疏通改造拥堵节点,加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构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畅通。重拳治水。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强力实施重污染流域综合整治、城乡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良好水体保护、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病害整治、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等工程,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全域增绿。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建成环城生态区,高标准打造天府绿道,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启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新建一批城市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九、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遵循特大城市治理规律,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加强依法治理。深化法治成都建设,让法治成为城市最显著、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大力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构建适合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规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平安成都建设,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三条底线”,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让守信者一路畅行,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推进系统治理。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村(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能力,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和机制,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提升智慧治理。大力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入推进网络理政,构建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大力运用智慧化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实现民生服务智慧运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强化精准治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推动城市管理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精准对接,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科学化管理中有更多获得感。坚持用科学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高总体规划的协调性、专项规划的精准性、城市设计的兼容性。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提高日常保洁、设施维护、安全保障、应急管理整体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根本保证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高管党治党科学化水平,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揽成都工作、指导成都实践。坚持把增强“四个意识”作为根本政治要求,认真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作为重要政治纪律,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把对党绝对忠诚体现在看齐落实的坚定行动上。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维护核心的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注重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教育,健全落实党的建设各项制度,推动管党治党长效化。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广泛凝聚共识、集聚发展合力的保证。坚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支持政协依章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协商议政建诤言,民主监督促落实。坚持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工作。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宣传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发扬党内民主,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健全党委重大决策论证评估和征求意见等制度,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大力提升领导和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能力。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水平直接检验执政能力。提升谋大势、观大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培育全球眼光和专业素养,不断深化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代性、系统性、规律性认识,提升因势而谋、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实战水平。提升讲民主、重法治的科学决策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和市民参与建言机制,养成依法执政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自觉,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改进领导和组织方式,提高驾驭全局和领导发展的能力。

  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治蓉兴蓉重在选贤任能。着眼长远发展加强战略培养储备,紧扣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持续开展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畅通各类优秀人才有序流动渠道,培养造就政治强、懂城市、会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事业需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坚持好干部标准和“三重”用人导向,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主战场培养发现使用干部,注重针对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功能结构选配专业化干部,健全干部差额比选机制,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度和党组织领导把关的科学性。着眼干事创业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健全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和能上能下机制,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锤炼一马当先的创新精神、能为善成的严实作风、真抓敢管的担当勇气,形成心无旁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活力在基层、根基在基层。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与时俱进拓展党建工作内涵和领域,着力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坚持以先锋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深化“蓉城先锋”党组织创建和党员示范行动,探索推进“网络党建”“智慧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政治引领推动城乡共治,加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深化“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机制,改进村(社区)党组织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以城乡共建共治共享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用力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保持高压惩贪治腐,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铲除腐败“污染源”,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持续用力强化监督执纪,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政治巡察常态化、全覆盖,完成市县两级监察体制改革,增强全方位监督合力。持续用力标本兼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大宣传”格局,多元化组合式治理“微腐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营造亲商重商优商环境。加强廉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同志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城市永续健康发展,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怀着对全市人民的炽热情怀、对城市发展的崇高责任,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更加绚丽的成都篇章!


 
最新发布
05-25
10-15
10-12
10-10
09-24
09-22
09-20
09-10
09-10
09-09
 
学院新闻 更多... 
05-25
10-12
10-10
09-24
09-22
 
教学工作 更多... 
09-20
07-04
07-01
06-20
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