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师德师风举报    |     科普基地                                                                                                   学院官方微博     |        院分团委微博

 
从“面”到“点”的研究路径及文献查阅:王亦歌教授指导我院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12-13
  查看:
  来源:

2024年12月12日晚,为深化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创新性教学实践的发展,我院特别邀请了成都大学高端外籍专家、海外教育学院特聘研究员、前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王亦歌教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课堂带来了一场题为“以《成都通览》为例:从‘面’到‘点’的研究路径及文献查阅”的专题讲授。

王亦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及华西传教士文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本次课程中,他以《成都通览》为具体案例,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从“面”到“点”的研究路径,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文献查阅方法。

课程伊始,王教授首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学术领域中,如何精准地寻找并确定个人的研究方向?接着,他以《成都通览》为例,详细阐释了“面”的概念,即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整体性。随后,他引入“点”的概念,指出研究中的关键点、兴趣点、热点与难点所在,并通过展示红色补丸的相关广告、病人来信等生动资料,巧妙地诠释了如何从日常事物中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点。

在谈及研究难点时,王教授结合具体实例,深入剖析了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如资料的分散性、选择的复杂性以及原始资料的稀缺性等。他强调,面对这些挑战,研究者需要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精准筛选,在诸多选择面前坚定聚焦,在资料匮乏时积极寻求突破。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王教授请教了关于文献查阅、翻译版本选择、史料运用以及研究兴趣点挖掘等方面的问题。王教授在耐心解答的同时,还补充了大量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其中,文彩婷同学就“重写文明史”的观点进行了提问。王教授以1907年成都与现今的对比为例,引出了对文化传播与研究的深度思考。他强调文化自信应以文化自觉为基石,避免盲目自信;在文化交流中需换位思考,深入理解自身文化内涵;同时指出当前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表面化问题,并强调文化如同冰山,显性文化只是冰山一角,隐性文化才是精髓所在。他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思考,不拘泥于单一视角。

张瑜同学咨询了在面对覆盖面较广的文献时如何快速抓取信息以及可考文献较少的应对方法。王教授建议秉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回归原文进行深入研究;并推荐了获取原始资料的途径以及采用文史交叉考证的方法来抓取更多信息。

张宇恒同学提及了中国文化符号化及外国题材作品的问题。王教授以木兰为例,主张辩证看待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现象;并建议通过材料对比来领悟其中的差异和精髓。

陈佳慧同学询问了如何甄别不同材料的问题。王教授分享了在不同版本存在差异时查询无标点版或更早版本的建议;并以扬雄赋中的字词错误为例,阐述了通过分析内在逻辑关系来判断版本对错的方法;他强调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注重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牛继颖同学关注了译著版本筛选的问题。王教授指出应先看作者生前肯定的版本,并在翻译时注明选取的版本;同时分析所选版本与其他版本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考究版本出版社的可靠性。

张婷婕同学请教了如何在一手资料上挖掘新研究点的问题。王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例子鼓励大家广泛阅读、由面及点地寻找个人兴趣点;并查证其能否作为材料来支撑研究项目;他强调研究不能急于求成、需深入探索、构建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过度依赖现有成果而缺乏创新;要有耐心和定力。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王亦歌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指导。此次课程再次激发了同学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对我院研究生的学术发展、文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应用所学方法、深入探索文化与学术的奥秘,为未来的学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佳慧)


 
最新发布
11-25
11-25
11-25
11-24
11-20
11-11
11-11
10-28
10-25
10-25
 
学院新闻 更多... 
11-25
11-25
11-25
11-24
11-20
 
教学工作 更多... 
12-02
11-07
09-20
07-04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