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消息(文/杨挺,图/刘咏涛)近日,由成都大学教务处主办,并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承办的名师系列讲座继续精彩上演。此场讲座,有幸请到了中国苏轼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裕锴老师。他带来了题为“苏轼的艺术人生智慧”的精彩讲演。
巨人的时代
七教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面对数百成大学子,周老师首先列举了一系列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沈括,简单交待他们当年的恩恩怨怨。并进而指出:那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
思想的包容
在通常被认为国力与军事并不强大的宋代,何以能创造空前绝后的文化?周老师指出:因为,那是一个思想包容的时代,士大夫往往儒道佛三教,兼容并流;经史子集四部,无所不窥。宇宙之间,极宏大与极细微,莫不毕究,蕴藏胸中,为我所用。
人性的尊严
文化的自信,首先来源于文人的自信。国之与士,唯在养气。他们是国家的依仗,民族的脊梁,切不可倡优蓄之。苏轼为人正直,坚持原则,不苟且于新旧,从不首鼠两端,瞻前顾后。其出处议论,往往与道偕行。
超然的审美
周教授指出,苏轼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世间玩好之物,他并不排斥。他主张的是寓意而不留意,面对物质的时候,始终保持一颗超然之心??爱,但不要眷恋。
潇洒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风雨。我们无法拒绝风雨,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风雨的态度。为人刚直的苏轼,其人生充满波折,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但他总是坦然视之,不仅仅是一笑而过,他还能从逆境之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世俗的美丽,恣意消受。令他的政敌奈何不得!
智慧的观照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当周教授背诵起《赤壁赋》这一经典段落,在场的同学们不禁齐声同诵。面对人生的复杂,教科书的解释,大多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唯有亲切走进他们的作品,跟随文化巨子的步伐,同情并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于其间玄奥,方能略有所窥。
自由的写作
说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不!这远远不足以把握他汪洋恣肆的创作能力??就象无处不在的地下水,可以随地涌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心所欲。
会通的艺术
苏轼是一个文化巨人:他的诗,不仅代表宋代的成就,甚至可以代表中国的成就;他是宋词苏辛豪放一派的开创者;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是三苏文章的核心;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开创文人画之先河。为什么他那么高能?因为在他那里,艺术本是一体,诸体互通。
在结束了对苏轼的解读之后,在互动时间里,现场的同学纷纷举手,踊跃提问,有几位同学获得了向周教授请教的机会。他们就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周教授告诉同学们:读书要宽泛,但要带着问题去读;写作要真诚,不要“作”,因为no zuo no die。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之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由文新学院院长、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基地主任谭平教授主持,文新学院院级领导和古典文学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的老师也全程听取了讲座。
主讲人简介:
周裕锴,1954年生,成都华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兼任中国苏轼学会会长,韩国东方学会、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曾应聘为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台湾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苏轼全集校注》、《中国禅宗与诗歌》、《宋代诗学通论》、《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法眼与诗心》、《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禅宗语言研究入门》、《三苏》、《百僧一案》等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禅学、阐释学以及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