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李科)2017年10月11日,在我校举办的“天府文化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学术论坛上,天府文化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副主任舒大刚及主要委员会委员蔡方鹿、王苹、彭邦本等二十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专家学者围绕天府与天府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当代研究价值、天府文化研究与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天府文化研究与传播与当代人文成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成果。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植根天府文化,打造“产城人文”一体的特色小镇
“天府文化”是新一届成都市委站在新的事业起点上,以对历史记忆的豪迈认同、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和对未来发展的卓越追求的姿态。必须迅速在关键人群中普及常识、深化认识,形成共识。建设“产城人文”一体的特色小镇,使之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各有分工、特色的卫星群,才能够更持久地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特色小镇一般远离中心城区,专业地了解文化、天府文化内涵并能够运用于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匮乏。要组织与小镇建设直接相关的干部、业务精英接受专题培训,逐步形成可靠的人才队伍支撑。“产城人文”一体的特色小镇建设意味着全面体现新的发展理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党和政府威望是否提高,社会是否达成了更多公平正义因此更加和谐,民生是否切实改善,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是否提升,生态环境是否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收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弘扬等方面,要有与之配套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要着力解决小城镇旅游景观打造普遍风格“似曾相识”问题,解决一些小城镇规划中市民公共文化、娱乐、休闲空间、设施预留不够等等问题。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适应城市创新性发展深化天府文化研究
天府文化研究的提出,是成都历史文化走向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新阶段的产物,是巴蜀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深化研究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成都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进入世界100名城发展最深刻的时代需要。天府文化不仅是“优越秀冠”的历史传统和历史品牌,更是新的时代形态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天府文化研究包括理论探索创新和实践践行创新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探索方面,学术是核心,文化是灵魂。把握学术核心应该是首位的。二是在实践践行方面,要有通经致用的功底和传播认知能力,才能提出有实效有化成作用的对策建议。宣传认识和研究“天府文化”,既是长期、复杂、深远的困难问题,又是发挥新智库新智力的新机遇,任重而道远,需要研究院同仁们多多努力。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舒大刚:天府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天府”一词,或指天王之太府,或指天上之房星,或指优越之地域,都是优雅、高尚、富贵、和谐的象征。天府文化,既是历史上天府之国文化的总括,也是今天成都市域文化的特指。即使在特指的成都市域文化中,天府文化似乎还可以分出若干段落来,如:前天府文化、中天府文化、后天府文化、新天府文化等等。前天府文化,指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前,在成都地区独立孕育和发展的文化,或称古蜀文化;中天府文化,指秦置蜀郡,李冰治水,特别是汉初文翁化蜀后,才出现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经济繁盛,人文发达的景象,斯时的天府文化,与国一体而又自具特色。新天府文化,指近代工业革命,特别是西学进入成都后,产生出既与历史紧密联系,又有很大背离和更新的文化。前三个阶段,其文化特征既具有连贯性,也具有阶段性;后一个阶段的天府文化,有继承也应当有发展。新天府文化,则是我们当下要着力建设的当代文化。
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蔡方鹿:结合儒学发展的特点推动天府文化研究
蜀学与天府文化密切相关,研究蜀学在天府文化的内涵梳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在特殊的天府文化背景下,蜀学与经学相结合,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学术发展的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联系,并体现出学术文化的地域性,其突出特点体现在:以儒为本,融汇三教;重经学,兼采汉宋,沟通训诂与义理;重躬行践履、实事实功;重人情,道欲、性情结合;综合创新,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爱国献身,批判专制等方面。蔡先生认为,这些特点体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与融贯超越、求实进取精神,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值得认真整理和总结研究。
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王苹:把天府文化研究融入“一带一路”研究中去
在关于天府文化起源史的相关文献记载中,成都从古至今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连接亚洲、非洲及欧洲的中枢纽带。成都建成以来城名未改、城池未改。天府文化是外向型文化体系,要研究天府文化与域外交往的交融,梳理丝路文化,还要探索已经消亡的摩诃池文化。隋唐时期,成都就是对外交流的内陆中心城市,呈现出繁荣和谐的局面。现在,成都要更加深度地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把天府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天府文化特聘副院长王川:天府文化研究的未来构想——构建天府学
研究天府文化必须坚守本位、内外结合、兼容并包、融汇古今。这些设想对天府文化研究的目标、价值与天府学的建构必将推动天府文化研究的目标性发展。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石硕:友善包容是成都的一大特色
成都虽处于四川盆地,但它并不封闭,反而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下成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不论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交流上,成都都是汉藏两地长期交流的重要枢纽。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文化绝不封闭,绝不保守,绝不封闭,不排外,成都气候适宜、生活舒适。成都和拉萨来往非常密切,成都是链接藏区和内地非常重要的桥梁,在汉藏交流和民族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武侯祠藏人社区,是内地最大的藏人社区,成都周边有很多生产藏人需要的用品的场所,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内地与藏区的交往。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孙哲:发掘天府文化,传播天府文化
改革开放后,成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是一个十分宜居的地方,要为成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要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深度发掘天府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天府文化展示出来,传播出去,留下良好的印迹,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廷湘:认真厘清天府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
天府文化研究院就要研究天府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蜀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制度文化,在观念文化中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段玉明:天府文化助推成都成为后现代城市
成都作为“第四城”,有着自己的特点,要梳理成都的特点。现代城市过于看重经济发展,而后现代城市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和生活高度舒适三个特点。天府文化造就了成都的后现代特征,要鉴定后现代城市的指标,弘扬天府文化,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彭邦本:天府水文化的继承与传承
成都在大禹时期就有很繁荣的水文化。都江堰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载体,它把中原地区优秀的水文化吸引进来,疏堵结合的方法,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堆。离堆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建造了至今都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体系。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潘特闲:要探讨天府文化的历史传承
天府文化经历过发源、形成、鼎盛、中落和复兴五个时期。水利是天府文化的命脉,天府文化是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结合,是封闭与开放的有机结合,是农耕与城市的有机结合,是文化原生与再生的有机结合。天府文化是巴蜀文化、西蜀文化、四川文化的精粹,是开放的活跃的文化概念,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今天,天府文化更能体现历史文脉、文化品位和发展愿景。
斯坦福大学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谢幼田:重道德,重学术,推动天府文化深入研究
希望天府文化研究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股清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研究团队,弘扬孝道文明,唤醒人民内心的良知。希望学术上有重大成效和突破,真正把天府文化走出四川,走向全球。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启明:文化建设是成都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火车头
天府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大地灵人杰。三星堆、金沙、蚕丛、鱼凫、柏濩、别灵、开明,“开国何茫然”;李冰修堰、文翁兴学、落下闳制历,诸葛亮治蜀,映射出天府文化的绚丽多姿。天府文化是成都独具的城市身份和价值体系,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可以认为,文化本身具有产业属性,开发、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天府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是我们这一代巴蜀人的责任和义务。文化建设又是成都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火车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归宿点。天府文化研究院落子成都大学,有了这个平台,从成都大学“再出发”,天府文化研究将进入一个历史转折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