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师德师风举报    |     科普基地                                                                                                   学院官方微博     |        院分团委微博

 
成大,我永远热爱的母校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2-03-31
  查看:
  来源:

王力:成都大学82级中文系校友,现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人过中年,记忆逐渐丰富起来。在我的记忆仓库中,永远有重要一角是留给我的母校成都大学的,那里珍藏着我人生一段极为难忘的经历。如今,成大已是校园宽敞、绿树成荫、学子上万的高等学府,但我仍然怀念母校初创时期那简陋校舍中殷切求学的岁月,怀念经历了“浩劫”磨难重拾理想的真诚的师生和学友之情。我想从中撷取一些回忆的片段奉献给母校,也与后来迈入校门的学弟学妹们共勉。

    一、我要读书

    1982年9月,我即将进入人生第29个年头时,迈进了成大校门。

    通往大学校门的步履是艰难的。我是原成都四中初68级学生,进校不到一年,就因“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尽管已有10多年的工厂、机关工作经历,仍然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是个“初中生”。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圆大学梦的机会,但仍然面临不少的障碍。我们只能边工作边苦苦地准备数理化等课程,等待机遇降临。7月的一天中午,我所在市计委某处的康处长欣喜地告诉我,当天上午单位政治处姚副处长到市级机关工委开会,偶然听到一个迟到的信息:成大举办首届干部专修科,但不够学历的要先进行一次高中学历考试,才能取得考成大的资格,而该考试已于当天上午进行。姚处长素来听说我爱好学习且希上大学,急忙向上级机关争取,答复是可以参加剩余课程考试,但当天下午考完后留下补上上午已考的一门。就这样,我在当天毫无准备但此前已备战多日的情况下,从下午两点开始连考两门,又参加了第二天的统一考试,接着在成大入学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单位同事们开玩笑说我是“绝处逢生”,意即抓住了险些失去的好机会,只有我心里明白,这不仅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更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得益于竭诚为我们创造条件的组织和领导的一片关怀和苦心,才使我实现了上大学念书的多年愿望。

    我跨进课堂的次月,爱人就临产了。而立之年喜得爱女是人生一大幸事,但也给我带来许多苦恼。尽管有父母帮衬,妻子在“坐月子”期间也尽量不让我分心,但每晚仍要在小女的啼哭声中起来帮忙换尿布、烫奶瓶,白天还得集中精力听课,真是“乐”中有“苦”!

    班里的康天才同学则有另一番苦恼。他天庭饱满,戴大框眼镜,一派学者风度。据说随领导下基层,别人总是先上来跟他握手,搞得领导很尴尬。如今捧着书本,也饱尝抓耳挠腮的滋味。尤其在考试期间,与读小学的儿子坐在一起学习备考,平日里被他教训惯了的孩子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嘲笑老爸“你也有今天?!”班上像这样父子、母女同当学生的何止一两个!

    和我一起进入成都大学首届干部专修科的,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全班同学年龄差距最大可达十来岁,来自市级机关及区县各个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怀有共同的人生意愿,要把被十年“文革”耽误的学业补起来,实现自己多年未竞的上大学的人生理想。80年代初的成大,是在一座中学的基础上恢复起来的。校园相对狭小,各方面条件也较简陋。学校四周则是全市最大的集贸市场—荷花池市场,每天要穿越嘈杂的人流与喧嚣的叫卖声才能进入校门。然而,这却是我们心目中一块神圣的净地。当我们这群“老学生”经过不同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重新拿起陌生而亲切的课本,真仿佛置身于梦中,人人都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难忘良师

    忆成大,最忆是师生情!当时的市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我们这个班十分重视。当因十年“文革”散落在各处,同样失去人生宝贵岁月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为满足我们强烈的求知渴望,付出了很多心血,为办好这个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李郁青老师是一位在多年教学生涯中以工作敬业、关爱学生而著称的优秀教师。成大选择她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足见对这个首届干部班的重视。她同时还担任我们中文专业课的教学。但没有课的时候,她总等在教室外面,关心地询问同学们课程进展和学习情绪。入学不久,学校组织歌咏比赛,她认真组织并积极鼓励我们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级的学生参赛,一举夺得比赛一等奖,赢得老师们的赞赏和学弟学妹们的钦佩,一时在学校传为佳话。她不仅为大家的学习和班集体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且从思想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这些已过而立之年的“老学生”。有的同学家庭遭遇变故,她日夜为之操心奔忙,体贴入微地谈心疏导,组织同学们关心和帮忙。季度变化时,她像父母一样提醒这些大多已当父母的学生:“乍暖还寒,不要急着脱棉衣,要注意保暖!”当外出实习遇到有同学相机被损坏时,她毅然放弃从未去过的“小三峡”之游,陪伴同学留下交涉索赔……。她以对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和循循善诱、真诚亲切的态度,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敬重,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常崇宜老师是中文系主任,是一位有着渊博学识和强烈事业心的忠厚长者,为筹建我们这个班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他与张金安老师合著的“秘书学概论”,既是我们研习干部写作专业所急需的教材,也为我国社会科学这一新的领域作出了突出的重大贡献。多年后的今天,我眼前还时时浮现他那张宽阔的国字脸,戴着一副边框很大的眼镜,肩挎着沉重的挎包,总是来去匆匆,为班里的教学和行政组织奔忙的身影。

    周清泉老师是一位学问深厚而又棱角突出的历史课教师,敢于发表不同凡响的见解,又常常与同学们争论的面红耳赤。但大家仍然十分喜爱这位有着一颗童心的性情古怪的“老先生”。他讲课的一个特点是喜欢在黑板上画图来阐述自己的理论,常常是一个大圆圈套着若干小圆圈。在毕业致辞中,姜顺章同学钦佩地说:我觉得周老师的圈最终是画圆了。看着周老师欣慰、自得的笑容,我们也禁不住笑了。

    李金彝老师是一位有着精湛造诣的书法家,他那精干、典雅的气质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老师最擅长的是篆书,但对我们这群初学者自然只能从教习楷书起步。记得每次书法作业发还时,都有他的红笔批注和修改笔记,甚至对有些初学者那稚嫩而略带笨拙的笔划,他也不厌其烦地用红色毛笔加以修正。对习字日渐有所成效的学生,他在课堂上喜形于色地加以褒奖。如陈桂英同学进步明显,他就把这幅习作挂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讲解,勉励大家:“这位同学的作业好就是好,不然我也不会说好。但她和你们的起点是一样的。这说明付出的努力不一样,效果就是不一样。”那令我们汗颜的教诲和认真的神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三、同窗情深

    在我们班级的毕业照上,有一行大字:“记住这两年难忘的大学时光”。道出了全班52名同学的心声。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促成了我们特殊的历史机缘,也铸就了我们深厚的同学情谊。

    组成这个班集体的是一群有着较丰富人生阅历的中青年人,有着较强的自律性,但不同经历、个性的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难免有磕磕碰碰。为保证学习顺利进行,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我们建立了党支部和班委会。支部书记陈桂英同学来自市委宣传部机关,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性情温和宽厚的老大姐。班长刁明贵来自经济部门,性情爽快,处事果断而有魄力。学习委员傅全章入学前就是龙泉区小有名气的“诗人”,博学而多才。文体委员刘敏华原是专业的体育悍将,为人热情,又有女同志少有的洒脱。再加上我这个副班长,共同组成了“领导班子”,成为两年大学生活强有力的保障。

    傅全章同学入学前就是常在成都晚报发表作品,是班上同学中难得的“作家”。他为人忠厚,学习勤奋,少言寡语而显得内秀。因此,入学后大家一致选举他为学习委员。然而,就是这位“才子”在学习期间却遭遇了一次人生大不幸:他多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刚刚“农转非”却因病去世。得悉噩耗后他回家奔丧,几天功夫人已整个瘦了一圈,教我们都有些不敢认了。在李老师的提议下,我们班党支部、班委会紧急行动起来,女同学帮助家里家外料理后事;男同学帮助整理学习笔记不让他拉下功课;同学们轮流关心劝慰。在同学们的真诚关心下,这位坚强的汉子很快走出了中年丧妻的悲痛,又与大家一道共同前行了。

    刘敏华同学是省排球队的退役女将,理所当然的被大家选为文体委员。她为人热情,性情爽快,不仅组织了多次班级体育比赛,逼迫这些成天钻在书本里的“小老头”走上球场,锻炼身体;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是人人喜爱的小“学妹”。在学习即将结束时,全班远赴重庆实习,当时条件有限,包了一辆长途客车,车上座位不够,她就让老师和体弱同学先坐,自己与其他身强力壮的男生一样,始终站在过道中间,没有坐过一次。望着她手拉扶手,随着晃动车身打瞌睡的身影,同学们都投过来钦佩的目光。

    杨少征同学是我的同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摄影的“发烧友”。他与周孟林同学课余时间总聚在一起钻研拍摄技术。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在外出实习的三峡绝壁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而有趣的影像,也把他的满腔热情留在我们心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成大的许多记忆已逐渐模糊,但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却日渐清晰起来,它们组成了一个个链条,把我们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串联起来,使我们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友情难以忘怀,也成为今天为人做事的镜鉴和动力。

    四、走出校园

    1984年7月,经历两年难忘学习生活的我们,终于要离开校园了。同学们依依不舍,纷纷留言相互勉励。班里印了一本同学录,尽管比较起后来我参加的各种学习越来越“高档”的同学录来,显得十分“简陋”,但它记录了我们两年的求学经历和珍贵的同学情谊,尤其是,它不仅记录了每个人的姓名、单位等基本信息,还要求所有同学为每个人的同学录上写一句“临别赠言”。如今翻看这本薄薄的、已有些发黄的小本子,当年朝夕相处的每位同学的临别时语重心长的嘱咐又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每一句短小的话语,凝聚了每个同学对你两年来的了解、关心和期望,有的是一句成语,有的是一首打油诗,有的则是针对你的弱点和不足提出忠告。其间,没有阿谀之词,没有一句套话,但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真诚的关系和同学之情。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母校已今非昔比,而走出校园的同学们也没有辜负母校和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的期望,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同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大半辈子后,已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退休,正在安享晚年;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也有的同学英年早逝,留给同学们不胜唏嘘和无尽的怀念……

    前些年在李郁青老师的提议下,我们部分同学曾有过一次短暂的聚会。看着一副副历经岁月沧桑已显得苍老而陌生的面孔,望着一双双仍然那样熟悉而充满激情的眼睛,我们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我们感谢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为我们这群嗷嗷待哺的中年“学子”殚精竭虑,创造学习机会的党组织和母校各级领导和师长;感谢在“文革”中经历了自身各种痛苦而不及疗“伤”,执起教鞭为我们传授知识和人生理想的老师们;也怀念胸怀建设祖国、充实人生的理想而走到一起、如今正在各自岗位默默奉献的同学们。

    成大,我们永远热爱的母校!

 

    后记:应校友会之邀,王力校友在繁忙的工作中,专门抽出时间,梳理思绪,写给母校一篇情真意切,题为《成大,我永远热爱的母校》的文章,王力说,“这篇文章不像其他的文章可以提笔而就,写给母校的文章,我不敢轻易动笔,得酝酿感情。”

    特将此文首发于校园网,感谢成大学子对母校的眷眷之情,也期盼更多的校友把自己的校园回忆发送给我们,期盼我们有机会为大家呈现更多的成大故事。 

 
最新发布
11-25
11-25
11-25
11-24
11-20
11-11
11-11
10-28
10-25
10-25
 
学院新闻 更多... 
11-25
11-25
11-25
11-24
11-20
 
教学工作 更多... 
11-07
09-20
07-04
07-01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