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今日之中国,如春风吹拂下的绿柳,生机盎然;今日之中国,如广阔天空中高挂的太阳,照亮大地;今日之中国,如一辆前进的火车,承载着一个一个梦想,驶向更远的地方。忆往昔峥嵘岁月,苦难的人民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共产党——一支风一样的队伍高举着流血的五星红旗,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引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冲破一道道关卡,挺过一个个寒风刺骨的夜晚,在风雨中披荆斩棘,建立起了伟大的中华。
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不断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新时代的今天,也应该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理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思路,明确重点的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考察西藏讲话精神纳入中心组理论学习、支部主题党日、工作例会等重要议程。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以上率下,做好示范。
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事关党的命脉、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永远跟党走。
三是要坚持信仰与信念,听从党中央牢记使命、继续奋进的进军口号,增强全院师生的“四个意识”,鉴定“四个自信”。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动力。
四是带动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党史,广泛开展“学四史”的宣传教育,迅速响应“学四史”的工作要求,做好工作安排。以支部为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讲话,组织观看相关视频,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心得体会,掀起“学四史”热潮。不仅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感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同时,在新形势下,各学院也应该学会利用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目前,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提到网络,第一反应就是“谨慎”式的恐慌,对网络教育热情不高、态度模糊。解铃还须系铃人,认识上的问题还需从思想根源上找原因,只有把住思想根源的总开关,深化理解认识,更新思想观念,才能科学地驾驭网络。要在认清社会发展变革中增强责任感,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在最新动态中把握其发展趋势,从势不可当的信息化潮流中,认清思想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强化不适应形式就会落伍、不积极应战就被淘汰、不主动作为就是失职的责任意识。
搭好舞台才能唱好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没有配套的网络“大舞台”,就不可能有富有成效的网络思想教育“大课堂”。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定势,建立符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高度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使其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风清气正,从而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要借助网络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从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要通过网络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鲜活素材,宣传身边的优秀事迹和感动人物,以他们为新时代风向标,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让大学生深层次地接受主流的社会思潮。。同时也要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拓展网络教育的“功能网”。通过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进行现场直播等方式让学生能及时在网上接受教育,使教育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覆盖每一名学生。学会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大事众人议、共同来监督的民主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依靠网络新阵地,同时也应巩固传统的阵地优势。因此,各学院要线上线下双措并举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线上,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时间空间上较为灵活的形式开展,使教育对象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浓厚氛围,耳濡目染地强化自身的理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结合当前网络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其更具创新性与生命力。线下,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特点,定期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主题讲座及研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现场就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点难点进行剖析、研讨。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在中共二十大来临之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心中的那一抹中国红,跟着党走,听党的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将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同时,在网络新时代的背景下,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制定符合学院、学校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