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杨玉华,男,1963年1月生,云南楚雄市人,中共党员。1996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师从曹顺庆先生攻读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化与文论研究方向)博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9年1月至今,任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艺术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席。代表性著作有《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陈与义•陈师道研究》《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等7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市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期间,牵头撰写的30余篇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且大多转化为决策。联系方式:1946287820@qq.com
张建锋,教授,副院长,1986年6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至2002年12月在成都师专任教,2002年12月至2009年8月在西华大学任教,2009年8月至今在成都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巴蜀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等;出版《川味的凸现:现代巴蜀的文学风景》《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开发研究》等专著4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CSSCI全文收录、被他人引用、评介;主持各级科研课题6项;学术兼职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李劼人研究会学术委员、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联系方式:电话13679089319,QQ787956554。
冯和一,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职教师,天府文化研究院科研人员;文学博士学位;出版或合著主要有《穿越长河汉渚——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学文化价值》《张栻经学与理学探析》《<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等;发表古代文学专业领域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获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4项,哲学研究会成果奖1项;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联系邮箱:yalu817@163.com。
胡希东,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1985年9月-1989年6月在西南师范大学读本科,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在西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苏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巴蜀地域文化、巴蜀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约20篇;出版学术专著主要有:《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与现代文学史书写模式的变迁》(独著)、《民族•国家与文学史地理——1950-1980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形态》(独著)、《现代主义的都市表征——新感觉派之文化精神》(独著)等;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书写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与现代文学史书写模式的变迁研究》、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巴蜀现代作家的都市体验研究》等;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独立),三等奖2项(独立);成都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 “李硕勋教育基金奖”1项(独立);“阳翰笙文艺奖”1项(独立)等。
李建峰,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成都市新闻质量阅评专家,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民俗研究》、《民族学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四川省社科、成都市社科等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服务地方项目11项,编写或参与编写著作六部。自2014年以来承担成都电视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区(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质量阅评等项目。长期与四川省的两家文化传媒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从事学术指导与智力服务。研究方向为媒体人类学与视觉修辞、西南民族文化与视觉“非遗”、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联系方式:464284144@qq.com。
彭晓,博士,副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
独立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副省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辞典1部,发表论文近二十篇。曾荣获成都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联系方式:15882136468;电子邮箱:hsiaopeng@126.com
邱岚,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澜学院荣誉导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化、海外华文文学。硕士师从易丹教授,硕博连读,博士师从曹顺庆教授,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被评为四川大学2009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在成大文新学院任教期间,曾担任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双语课)、西方现代哲学与艺术、西方文学经典作品选读、国学、世界电影鉴赏、影视文学、西方艺术史等课程的教学。发表多篇论文,代表作有《中国历史古装片: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双重观照》、《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历史情思》、《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人性探寻》、《文本表层下的丰富蕴含——〈百年长歌〉中的生命体悟》、《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建设的适用性》等。出版专著《格林布拉特诗学思想研究》。独立完成四川省哲社项目《格林布拉特诗学思想研究》与《新历史主义在中国》,《格林布拉特诗学思想研究》获成都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立在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研究分中心项目《文明互鉴下的美国华裔小说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中外文论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2012年被遴选为成都大学“1315”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参与院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同年参与校级教学竞赛荣获二等奖。2019年赴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英文系访问学习。
联系方式:2582018257@qq.com
任家乐,博士,研究员,成都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与图书馆史研究专业组委员,长期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分别为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14BTQ001),民国时期图书馆与乡村社会教育研究(18BTQ00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整理与研究(15ZDB1280)子项目一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中国女性图书馆学家思想研究(20CTQ001),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遗产保护政策研究”。
出版专著《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民国时期图书馆与乡村社会教育研究》,主编《民国时期四川图书馆业概况》,作为副主编出版《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家学术文选》。获202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2020年富布赖特访美学者,202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高级访问学者,发表SSCI及CSSCI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17708026277
王涛,博士,副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联系方式:icoros@163.com
近年来科研成果荣获四川省教育厅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先后主持过教育部青年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四川省外国语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多个省厅级项目;在《当代文坛》、《创作与评论》、《中外文化与文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出版有学术专著:《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巴蜀出版社, 2009年1月)。译著《性别与传媒》【英】罗萨林·吉尔 程丽蓉,王涛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行旅中的建构与喻辞:埃德加·爱伦·坡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
魏红翎,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成都学刊》编委。主要从事巴蜀文学与文化、近代教育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省哲社等各级项目10余项。在《文艺评论》《中华文化论坛》《青年记者》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成都尊经书院史》、《四川国学院史》,获成都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国际儒学联合会、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纳通儒学奖学奖教金·优秀征文奖”一等奖。成都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四川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国学经典导论》负责人。获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纳通儒学奖学奖教金•西部儒学贡献奖(儒学人才培养类)”。 联系方式 810669072@qq.com
袁联波:戏剧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戏剧艺术》《电影艺术》《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研究》等个人学术专著3部。曾主持研究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曾两次独立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曾获第二十一届、三十三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和二等奖。
联系方式
手机:13688077802
邮箱:lianboyuan@163.com
吴双 ,20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成都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化及文学交流史,汉语在海外的教学与传播等领域。曾受邀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任访问学者,多次赴德国,美国,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四川省社科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辑撰写专著两部。
刘晓萍,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比较艺术学会秘书长、四川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短片短视频艺委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影像美学、新媒体艺术。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北大核心论文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先后赴浙江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和加拿大劳瑞尔大学学习访问。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市级与省厅级重点课程3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教育部以及省厅级课题,参与完成省市单位委托项目多项。
罗文军,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西诗汉译及评介编年考录》(2017);主持重大培育项目“******编年考录与研究”(2019);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014);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末民初西诗汉译研究》(2011);主持完成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晚清民初汉译文学序跋整理与研究》。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出版《晚清民初新教传教士西诗译介研究》、《汉译文学序跋集(1894—1910)》、《汉译文学序跋集(1911—1921)》等著作。
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社科菁英”等,多次被评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家社科基金认真负责鉴定专家等。
2012年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参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50余名。其中多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多人获评四川省优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
联系方式:43180308@qq.com
张睿睿,文学博士,副教授。
个人经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曾访学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北师大项目、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被认定为“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优秀党外代表人士”。
科研情况: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2、专著:《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进沈从文的<边城>》;3、论文:《巴金小说<家>的激流“意象”解读》、《1930年代上海的英文期刊环境与林语堂的创作转型》、《抗战期间林语堂的国际文化宣传策略分析》、《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的东坡文化》等多篇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学对外交流。
联系方式:22068452@qq.com
张晓霞,女,四川井研人,教授,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档案文献与文学作品的比较、互证与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1)“乾嘉道时期巴县命案中的信息传递与处置能力研究”,2020年,在研;(2)“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2013年,已结题,鉴定结果为良好。主持厅局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1项。出版专著《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中华书局,2020),汇编《百年慈善机构成都慈惠堂档案资料汇编》(2013年);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荣获成都大学教学质量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都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联系方式:zwxzxx@126.com
周翔宇,副教授。2011年于西华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获硕士学位,2015年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四川省方志人才库青年专家,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市、校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委托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古籍整理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学、成都地方文化与文献。联系电话:18030491595。